环境与文明-听刘东生院士课后所感
这是2005年6月14日听完刘东生老先生的课后,我深受"启发"而写的小文章,现在看来自有许许多多不成熟和不科学地方,而且有些文字过于夸张,都不像是我写的,但我想这是原汁原味的,于是基本不做修补,以此纪念老先生带给我当时的惊喜。(括号内是我现在的注释。另外,请莫见笑,这篇不是科普,只是当时的感想。要科普的,看碧声的 文章 ) 一、开场白 图1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文明中心,为什么从西北逐渐迁移到中原? 本来以为地质学的职责就是寻找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最多和建筑、工程结合。今日有幸聆听刘东生院士的报告,深受感触。从他身上,我感觉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融合。 世界四大文明,为什么只有中国文明仍然延续? 中国文明的发源为什么要晚于另外三个文明? 鲧治水为什么没有成功,禹就成功了? 中国文明中心为什么一次一次从西北逐步迁到中原? 为什么现在的气候温度升高了?不可预见灾害增多? 前几天黑龙江洪水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指2005年 沙兰镇中心小学的洪灾 ) 《后天》中描述的灾难会发生吗? 这些问题新颖独特,但似乎每一个都不容易回答。如果仅仅从文化角度考虑,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古文献资料又寥若星辰且大都没有触及其中最本质的动力机制--自然环境。 那么,用什么东西来打开这本天书,揭开环境变迁之谜呢?刘东生先生为人类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用黄土解释了中华以及世界文明的历程(当时刚开眼界,好像小孩子看见了大馒头,喜欢用夸张的词语)。 二、黄土的故事 图2 巨厚的黄土沉积,每一层颜色各异的黄土层都是解读一段古气候的天书。(若谁知道图片来源请告知) 在别人眼里可能会很奇怪,黄土有什么好研究的呢?也许你去过陕西、贵州,见识了辽阔又雄伟的黄土高原,垣(注:矮墙)梁(注:长的土坡)峁(注:一个个小山包,圆丘)展示着其独特的外形,一层层不同颜色、不同厚度的黄土层让人震撼,但是,你能读懂这些大自然杰出的雕塑吗?在刘东生的眼里,黄土就是一本记载着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和文明的奇书,每一次变化,每一个细节都在书里描述的清清楚楚。他看懂了这本天书,站在了黄土的制高点,完成了天人之间的交通,达到了哲学的最高境界 [1] (感觉当时很挺文艺的,现在写文章越来越实在了,不知道是福是祸)。 人类自从产生后,就要与两种东西打交道,谁都无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