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08的博文

触摸太阳系的边缘:Voyage-1的太空探索

图片
图1 "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Voyager-1)(图片来源: NASA ) 一、去吧,去触摸太阳系! 1977年9月,一颗体重为722kg的宇宙飞船"旅行者"1 号(Voyager-1 )带着神圣的使命在美国腾空,这次腾空同时也代表了美国的高度。 这个使命甚至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那样不可想象:触摸太阳系的边界! 是的,此前两个月,"旅行者"1号的妹妹"旅行者"2号就已经先行一步,迈向了太空。 这两姐妹要做的事实在很多,除了沿途不断地给太阳系拍照外,她们还希望能碰到外星人:她们带着地球的问候语"行星地球的孩子(向你们)问好",希望能被外星人听懂。此外,飞船上还有中国的京剧和古曲《高山流水》!看吧,这两个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啊! 那是个冷战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正酝酿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改革开放!而美国人,却把自己的触角伸到了太阳系。 二、太阳系,你有多大? 图2 旅行者姐妹正在触摸太阳系的边界。(图片来源: NASA ) 太阳系到底有多大,太阳系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哲学家康德曾说让他心灵震撼的一是头上的星空,二是人间的道德法则。一想起星空,人类就会觉得世界很奇妙,就会不可遏制地问自己:人类到底来自哪里?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外面是什么世界? 好了,先别管宇宙了,先问问自己,太阳系到底有多大? 太阳系的边界通常有两种定义: 1, 狭义的一种是以冥王星轨道为界,冥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59亿公里。 即使这个距离很近,但人类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宇宙飞船探访过这个因为个头太小而被踢出行星行列的家伙!不过,2006年美国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了世界首个冥王星探测器"新地平线"号,此刻正风尘仆仆地赶往冥王星,如果中途不出交通事故的话,估计到那里的时间是2015年。 地球到冥王星 ,飞10年! 还好,10年说快也快, 先驱者10号和11号、旅行者1号和2号如今都已突破了这个界限。 2, 广义的一种则是由带电粒子组成的太阳风伸展范围的边缘,它离太阳的距离为85至120个天文单位。这个距离,按照1977年的科技水平,至少要飞30年左右。 想一想吧,要飞到太阳系边界,30年!容易吗? 你能保证小飞船在太空30年不出交通事故,保证他身体一路健

环境与文明-听刘东生院士课后所感

图片
这是2005年6月14日听完刘东生老先生的课后,我深受"启发"而写的小文章,现在看来自有许许多多不成熟和不科学地方,而且有些文字过于夸张,都不像是我写的,但我想这是原汁原味的,于是基本不做修补,以此纪念老先生带给我当时的惊喜。(括号内是我现在的注释。另外,请莫见笑,这篇不是科普,只是当时的感想。要科普的,看碧声的 文章 ) 一、开场白 图1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文明中心,为什么从西北逐渐迁移到中原? 本来以为地质学的职责就是寻找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最多和建筑、工程结合。今日有幸聆听刘东生院士的报告,深受感触。从他身上,我感觉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融合。 世界四大文明,为什么只有中国文明仍然延续? 中国文明的发源为什么要晚于另外三个文明? 鲧治水为什么没有成功,禹就成功了? 中国文明中心为什么一次一次从西北逐步迁到中原? 为什么现在的气候温度升高了?不可预见灾害增多? 前几天黑龙江洪水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指2005年 沙兰镇中心小学的洪灾 ) 《后天》中描述的灾难会发生吗? 这些问题新颖独特,但似乎每一个都不容易回答。如果仅仅从文化角度考虑,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古文献资料又寥若星辰且大都没有触及其中最本质的动力机制--自然环境。 那么,用什么东西来打开这本天书,揭开环境变迁之谜呢?刘东生先生为人类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用黄土解释了中华以及世界文明的历程(当时刚开眼界,好像小孩子看见了大馒头,喜欢用夸张的词语)。 二、黄土的故事 图2 巨厚的黄土沉积,每一层颜色各异的黄土层都是解读一段古气候的天书。(若谁知道图片来源请告知) 在别人眼里可能会很奇怪,黄土有什么好研究的呢?也许你去过陕西、贵州,见识了辽阔又雄伟的黄土高原,垣(注:矮墙)梁(注:长的土坡)峁(注:一个个小山包,圆丘)展示着其独特的外形,一层层不同颜色、不同厚度的黄土层让人震撼,但是,你能读懂这些大自然杰出的雕塑吗?在刘东生的眼里,黄土就是一本记载着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和文明的奇书,每一次变化,每一个细节都在书里描述的清清楚楚。他看懂了这本天书,站在了黄土的制高点,完成了天人之间的交通,达到了哲学的最高境界 [1] (感觉当时很挺文艺的,现在写文章越来越实在了,不知道是福是祸)。 人类自从产生后,就要与两种东西打交道,谁都无法

纪念刘东生老先生

图片
今日网上猛然看到一条新闻: 著名科学家刘东生院士逝世享年91岁 (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顿时愕然,没想到老先生竟然去得这么匆忙,而就在3年前,我印象中他的身体是多么健康。 记得那是2005年的6月,中科院研究生院有一个短学期课程,就是请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前来集中讲学1个月左右,此前听说了刘老先生的大名,幸运的是竟然还有他的课程,想一想,90岁高龄的老先生,竟然还能上课!我当然要去听了。 老先生的课程名叫《环境与文明》,当时就觉得很不可思议,环境原来和文明息息相关。当老先生的助手搬来椅子,希望他坐下讲课时,老先生拒绝了,说自己不习惯,要求站着讲,而且这一讲下来就是3个多小时(中途休息了一次),先生精神抖擞,毫不疲倦。此前,我就听我老师夸刘先生身体好,爬山很快,年轻人可能都比不过他。那次课后,我对老先生的学品和人品更是景仰和佩服。 课后,我上台请教老先生几个问题,我虽是无名小卒,但先生非常平易近人,给我一一解答,最后还鼓励我好好学习,为中国的地球科学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些话至今仍然时刻在耳边回响。只可惜如今,话音仍在,话者却已逝去,再也不法聆听老先生的教诲了,忍不住泪湿。 去年(2007年),我听说研究生院又开了《环境与文明》的课程。可惜我错过了第一次课,不知道是不是刘先生讲的(刘先生一般只讲第一次课)。这张PPT图片是从接刘先生课程的吴文祥老师那里拷贝的,吴老师讲的也很不错,我受益匪浅,他好像是刘先生的学生。 中国的地球科学领域有三个是世界瞩目的:黄土、季风和青藏高原。这几个领域的成果一方面和中国所处的地质地理背景有关,一方面也和为此奋斗的科学家分不开。而和刘东生院士结缘的,就是黄土。刘东生几乎把一生奉献给了黄土,也让中国的黄土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接下来希望在博客上介绍下刘先生的那次课程给我的感悟,以此深切缅怀和纪念老先生。 先生一路走好,您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更多阅读: 黄土的万卷书--刘东生院士和他的黄土研究 (这一篇文章强烈推荐,作者:碧声) 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奖 刘东生院士简历 泰勒环境奖 地学泰斗刘东生院士逝世 感受中国科学的脊梁

(震撼)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拍摄到火星上的多处山崩

图片
看到这张图,我不得不震撼,这是分辨率0.3米(准确的说是31.8cm/像素)的探测器传回的照片。当然,这里不可能显示得和Google Earth一样清晰,因为原始数据为1781.7 MB。 请从图上仔细找找有几处发生山崩? 图1 2008年2月19日(传回地球需要时间,NASA是3月3日公布的),美国宇航局( NASA )利用"火星勘测轨道器"捕捉到了火星北极附近正发生山崩的情形,和地球上房子倒塌扬起尘土很相似,这么多尘土说明这个地方缺水啊。对了, 火星上有水吗 ?(我看至少有4处山崩,下图显示了两处明显的山崩。)( 图片版权: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 看 新浪的新闻 ,说"据分析,山崩下来的物质是由冰层和尘埃构成,因此可以用来研究火星上是否有过生命。液态水是生命之源,目前已经证实火星上有水,但是没有液态水,只有固态水(冰)和气态水(水蒸气)。"(纳闷,怎么缺少液态水这个中间状态呢?) 看看科学家怎么验证火星上是不是有液态水的? 图2 最左边这张图是拍摄的火星山崩后的沉积物分布图。中间这张图是计算机模拟,如果火星存在液态水,这些崩塌下来的沉积物的样子。最右边的图是计算机模拟,没有液态水,也就是干燥的情况下,崩塌后的形态。一对比,发现干燥的情况比较符合实际图像。因此,人类还没有找到液态水的证据。(图片版权: Jon Pelletier, UA ) 研究山崩有什么用? 除了研究火星生命外, 新浪网 又说:"过去,我们认为火星的地质活动是十分'宁静'的,它不像地球那样有剧烈的造山运动和板块运动,但现在看来火星上也并非'死水一潭'。火星上的山崩现象十分罕见,这是第一次拍摄到火星山崩。 这真的是第一次拍摄到火星山崩吗? 新华网在2004年有一条新闻:欧洲的" 火星快车"探测器拍摄到火星山体滑坡照片 ,山体滑坡(Landslide)可能就是山崩的意思。因此,我又不敢相信这些网络新闻了,真的是第一次吗?真的只有固态和气态水,而没有液态水吗? 图3 放大的山崩图,如果要看更清晰的大图,请点击 这里 。 什么"照相机"这么好用? 图4 The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

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

图片
20世纪地球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发现了海洋生物圈。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将有能力坐上潜水器去窥视神奇的海底世界。海洋面积占全球的71%,未来的海洋竞争必然会越演越烈。 但是我们对海洋还很陌生,海洋里的生物到底有多少,我们还无法估计,海洋科学家现在的任务之一就是发现更多的海洋生物(例如最近报道 南极深海发现的生物中25%属于未知种群 ,我猜以后肯定会发现更多),并且给他们取名字。下面将展示一些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它们也许没有眼睛,因为海底没有阳光,根本不需要眼睛。也许它们因为长年晒不到太阳,长得又白又净,但是他们靠什么活呢?也许是海底的细菌,也许是无机物(比如硫化物)吧? NOAA 在2007年公布了一本书:The State of Deep Coral Eco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7 ,介绍了美国的深海生态系统研究进展,我还没看。可以到 这里 下载。 以上图片版权归以下网站所有: 1 2 3 4 5 doubanclaim417c4e483874146e

从英国地震看英国人的态度和习惯

这是帮助你理解地震的小Flash,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自然灾害,请看这里: 火山 , 台风 , 海啸 , 龙卷风 ,或者通过订阅我的 自然灾害 日志:-)。flash来源: BBC 昨天早晨,发现单位里来了很多"大摄像机",有一位专家正对着摄像机接受采访,他身后是一面显示着地震波的 大屏幕 。于是我猜测,英国可能发生地震了。 果不其然,昨天凌晨英国发生了里氏5.2级地震,报纸上说是近20多年来最强烈的一次(参考 这里 )。英国地震不多,5级地震很少见,否则,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可能动不动就好几百年历史,而且都是抗震性能不好的石料建成(参考 中西建筑材料对比 )。地震来了,新闻记者当然要采访,但是有三个方面想谈谈: 1,他们带来了很多沉重的拍摄器材。我知道国外的摄影(像)师(比如国家地理,BBC的摄影师)都非常敬业,为了拍出最好画面,他们不惜体力地背负大设备,拍摄也非常有耐心,有时候为了拍摄追踪一只动物,甚至肯花上七八年时间。如果你看过BBC的 一些纪录片 ,就能感觉到一些精美的画面并不是偶然的成果,而是一次又一次耐心地捕捉和等待的成果。这次地震采访,我看到了他们其中的4个摄影(像)师,每个人都背上各自的设备,各司其职。 2,因为器材需要供电,所以电线拉得很长,他们就用胶带把电线固定在地上,主要是为了避免别人踩到挂到电线。虽然是细节,但这就是他们的习惯,我认为这也叫专业。 3,我是站在摄像机边上看地震专家接收采访的,我就很奇怪他根本没有发言稿,但是说得行云流水,几乎不用思考和停顿,口才非常好。在爱丁堡我听了好几场报告,发现每个报告者讲话都很流利,这一点似乎和我们有些不同。我想原因可能一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面,口头表达非常受重视;二是英语讲话习惯可能偏快,可能和他们的生活节奏、以及脾气有关,这与中国式哲学不同,我们可能更追求"静"和"缓",就像打太极拳一样。 随后,我用的SUN主机被他们征集去处理地震数据了。 最后请大家看下面这段视频( 来源: BBC ),这个就是被采访的地震学专家,他讲话真流利,会不会是专门的地震信息公布和解释员,下次碰到他问他一下。

游戏和视频可以帮助理解科学

图片
这个游戏主要告诉你地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来源 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关系,让你了解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月相等现象。 来源 帮助你理解什么是波浪,并且告诉你质点是怎么运动的,海面和海底的质点运动程度对比如何,也可以帮助你理解海啸 :-) 来源 这是墨西哥地震时,地震波的传播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 更多游戏: 太阳系各大行星 , 地球生态系统的划分 (例如沙漠、热带雨林)

IHY2007(国际日球物理年)海报欣赏

图片
Planetary Environments 各大行星的磁场。哪些行星有磁场,哪些行星没有?为什么?猜猜看,再查点资料,印象会更深刻。 Magnetic Variability 你能说出太阳表面的那些东西叫什么吗? Heliospheres 太阳光最远能照射到哪里?太阳系的边界有多大? Solar System Aeronomy 为什么会产生极光现象?有兴趣的看下面这个视频 图片来源© IHY (International Heliophysical Year国际日球物理年) Technorati : IHY , International Heliophysical Year

冬天(比如大年三十)会不会有台风?

图片
图 2007年11月的冬天, 台风 "米娜MITAG"和"海贝丝HAGIBIS"给台湾造成了灾情,图上的红色部分是它们的影响区域,实际上台风进入台湾时已经明显后劲不足, 减弱为热带风暴 。有不少台湾人纳闷,怎么冬天还有台风呢?(图片来源: 问天网 )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节目叫"军嫂探亲",说的是三位军嫂大年三十要去海岛和亲人团聚,不巧在将要抵达海岛的时候来了台风,使得军嫂又要苦苦等一年。 今天我看到 网上 有人质疑演员或导演的知识水平,反问道"台风是在冬天吗?冬天会有台风吗?" 对了,冬天会有台风吗? 我觉得导演和演员可能没有想到这个科学问题,因此我佩服这位提问者的批判精神,但是,我也要反问,冬天为什么就不能有台风呢? 先来理解为什么有台风。台风的产生原理很简单,因为大气温度有差异,使得某个地方温度高,气压低,于是气压高的地方就向气压低的流动,在克利奥里力的作用下,大气旋转产生台风。 通常台风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较高的海洋温度(超过26度)和充沛的水汽。因为冬天的海洋温度不高,很难形成强烈的上升暖湿气流,因此冬天台风很少。对于远离热带海洋,以下沉冷气流为主的中国海域,当然无法形成台风。 不过冬天赤道附近的海域气温还是较高的,下图就是我今天从 BBC气象网 上的得到的东南亚气温分布图,有些海域的气温并不比26度低。如果此时大气发生扰动,就可能产生台风。当然,要产生台风并不容易,即使出现很多台风的胚胎-热带漩涡,也只有10%的热带漩涡有机会发育成台风。但是,这并不能排除冬天没有台风。何况,小品里没有说海岛的具体位置,如果是南中国海呢?是南沙群岛呢? 我一开始也没有好好思考这个问题,认为冬天是不应该有台风。但是,正当我在自以为是的时候,自己也犯下了 武断 和 利用常识判断 所带来的错误。 台风和飓风和热带气旋的差别 台风和飓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即风速32.6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产生的海域不同而称谓有别。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区和东太平洋叫做飓风(hurricanes ),在西太平洋地区叫做台风(typhoons),在印度洋地区叫做旋风(cyclones)。举个例子,登录中国的叫台风,登录美国的叫飓风。 Technorati

NASA给小孩子玩的游戏:2.5亿年前的地球

美国航天航空局( NASA )网页上专门有一个 分支 是给小朋友们看得,我觉得他们真有人情味。上面这个游戏告诉你2.5亿年前(恐龙出现的 年代 ),地球的大陆板块所在位置,请在对应的大陆按照右测"Find:"提示点一下鼠标就行了。图上的英文Tethys Sea:古特提斯海,Panthalssa Ocean:古大洋。flash© NASA Technorati 标签: game , earth

教你做地形图,使用软件GMT

图片
该博文迁往新地址,若有下载问题,请点击 这里 。 相信很多朋友都见过地形图,有没有想过自己做?其实不难,下面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可以画地形图的软件。当然,这个软件并不只是用来画地形图,他的功能很强大! 这就是 GMT -The Generic Mapping Tools,通用制图工具,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绘图工具,可以完成海岸线、国界、河流等的绘制。 Google Earth也推出了地形图,但是色彩远不如GMT做出的图片好看,不信你自己去比较。上面的几张图,申明一下并不是植被覆盖图,有的人猛一看,可能会说,哇!中国都是黄土地,环保没做好啊! 这里,绿色并不表示草地(非洲西部的撒哈拉也是绿色的哦),黄色并不表示沙漠(沙漠是黄色的那种通常是卫星图,而不是地形图)。这里的颜色表示地形高低,比如第一张图,绿色表示平原,黄色是地形较高处,最高的地方用白色表示(例如世界屋脊-中国的青藏高原)。当然,所有这些颜色都可以自己在软件设置。 大陆有地形,海底也有地形!海底的地形也可以画出来,比如第1张图的大西洋洋中脊,放大后,每一条断层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但是,要画地形图必须要有地形数据,也就是Grid网格数据,不同的分辨率有不同的网格精度,也就是多少公里一个像素的问题。它的原理是:先把全世界分成网格(类似于位图的像素概念),每一格都赋予一个高程数值(这个高程可能是卫星获取的,包括海洋),不同的高程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当点多了之后,就成了上面的地形图。 软件是开源的, GMT 主页上有免费下载,有Windows版本和Mac版,并且有相应的 说明书 ,不过都是英文的,很早以前我从网上看到有人做过的中文笔记,现在共享之,并对作者表示感谢。 GMT安装.pdf GMT概念及操作(含上課講義).pdf GMT的使用.pdf GMT笔记.pdf 最后,千万别忘了去下载高程网格数据,Grid高程数据可以到 USGS 下载。更多阅读去 wiki Technorati 标签: GMT , The Generic Mapping Tools , topography

耀眼的金星和木星

图片
几天前公布了一张 金星和木星将要亲密接触 的照片,那个时候金木还相距较远。今天看到一张1月30号拍的照片,两个靠得更近了。但是,哪个是金星,哪个是木星? 金星的一些故事 夜空中,最亮的是月亮,其次是金星,亮度在负4等(负得越多越亮,我也被搞糊涂了)之上。中国古代称金星为"太白"。当它早晨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当它黄昏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西方则称其之为爱神"维纳斯"。 什么叫太白? 八卦中有一句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的"太"和太白的"太"是同一个意思。都有最的意思,更准确地说道教里面将太作为"没有,虚无",反映了道教认为世界从无到有的理论。但这里,我认为可以理解为很亮,最亮! 金星是一颗" 反向慢跑 "的行星,反向指得是他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自转,这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独一无二,所以,"太阳从西边出来"对金星来说,是绝对的真理。慢跑指得是它的自转速度非常缓慢,赤道上的自转速度只有每秒1.8米,比人的步行速度快不了多少(在地球上却是坐地日行八万里)。自转一周需要243天,比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间还要长18.3天,也就是说他都绕太阳转了一圈,自己都还没有转够一圈,想象一下,是不是无法忍受的慢,简直慢的不可理喻。 木星的一些故事 木星是8大行星中的大块头,体积、质量最大,亮度在负2等。此外,木星还拥有最多的卫星,目前已经发现了63颗卫星。看样子,块头大也有好处,真是多子多福啊。 金星是个慢性子,而木星恰好相反,是个急性子,而且脾气绝对"暴躁"。在八大行星中,数他自转最快(近10个小时一圈),而且经常"变脸"(指云层复杂多变),"变脸"可能和他转的太快有关,他那张最著名的脸就是"木星 大红斑 "。 从上图看,木星反而是那个小的,因为距离地球远看起来要比金星小,亮度也不如金星。 让我们比较一下行星和太阳的大小,括号表示距离太阳的远近。 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两个到太阳距离相近,大小也相近,人们猜测那里可能出现过生命。欧

地球之美产生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美图欣赏)

  我们总是下意识地用固有的眼光看风景,久而久之,再美丽的风景在我们眼里也会丧失吸引力,这叫视觉疲劳。当我们视觉疲劳的时候,我们也就缺少了对美丽的发现,甚至懒得动脑子或用眼睛去挖掘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美。    NASA (美国航空航天局)利用人造卫星,为我们传来了跳出地球后所看到的地球,此时人们才发出啧啧不已的惊叹,原来身边的地球如此美丽。此时, Google Earth 利用卫星图,正像电视机一样,影响着改变我们看世界的眼光。    Yann Arthus Bertrand (法国著名的航空摄影师),离开地面,乘坐直升飞机,历时10多年,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空中,拍摄了30多万张 照片 。目前为止,雅安已出版了60本画册,其中摄影集《鸟瞰地球》(Earth From Above)的年销售量超过一百万册。以上flash展现的就是这些图片的一部分,这些图片一定会给你震撼的美,因为这是我们从没有从这个角度和距离去接触他们,另有照片可以访问 上帝之眼 。    罗红 ,好利来总裁,他在非洲拍摄的照片一经悬挂于北京地铁站后立马名声大噪,人们又一次感觉到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和绚烂。而罗红最出名的那些照片,不是在地面上拍的,而是在空中,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野生动物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视觉,从而也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不知道他是不是受到Yann Arthus Bertrand的启发。随后,罗红摄影展出现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大厅里,他从一开始只是爱好摄影的人,逐渐成为了一名环保主义者。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美是自然的,美到处存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一旦我们超越了常人的眼光,站在一个不同的视野,或角度,或距离,或高度,我们就能发现这天下之美!正如Yann Arthus Bertrand所说的"地球本身就是艺术",而艺术产生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 Technorati : Google Earth , NASA , Yann Arthus Bertrand

美丽的湿地,你忍心让她消失吗?

图片
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这么美丽的景色,你忍心让她消失吗?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多么感人的语句,也正是看到这句话,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做一名环保主义者。这时,我发现很多环保者一开始并不都是有意识地去环保,而是不忍心看到这夕阳般的美景在沉落。芦苇是湿地的守望者,有芦苇的地方水一定清澈见底。这是位于杭州的 国家湿地公园 ,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Google Earth坐标 下载 什么是湿地? 简单的定义是:湿地是指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为:无论是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泥炭是指煤化程度最低的煤)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基本分五大类: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库塘。 湿地有什么用? 我们通常把森林比作地球之肺,因为肺和空气有关,而森林可以进化空气; 湿地通常被比喻为地球之肾。肾和什么有关,为什么把湿地比作肾? 之前没有好好想,今天查了资料,说肾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如果肾出了问题,会出现脱水、水肿、免疫系统破坏等症状。 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分解有毒物质。 地球表面约70%是海洋,30%是陆地。湿地占陆地表面积的6%,但是却为 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这个已知用的太好了)提供了生存环境 。 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湿地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我国的湿地 到2006年5月,加入湿地公约的缔约国有152个,登录湿地1608处,总面积1亿4012万3652公顷。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是巴西中部马托格罗索州的潘塔纳尔沼泽地(Pantanal),面积达2500万公顷。 中国目前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470多个,已有45%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并有30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它们分别如下,如果你身边有湿地,请多去了解她。 广东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三江自然保